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

審題與思維-談「題」與「作」

審題與思維-談「題」與「作」

寫作時,「審題」是極其重要的,沒有好好審題,就無法「立意」,進而影響「取材」、「佈局」。小者可能影響不大,大者則可能導致文章面目全非,偏離方向。例如,題目為「如何做好環境保育」,該寫的應該是「如何做好的方法」,而非「環境保育的重要性」,有些閱卷老師認為,反正都有沾上「環境保育」的邊,所以沒有太大的疏失; 有些老師則認為,這樣的作文完全文不對題,只給墨水分。題目看似簡短易讀,倘若沒有仔細推敲,往往會落入陷阱當中。

現在,就來談談寫作的「題」與寫作的「作」之間的關係,茲就寫作教學的經驗,大致分成幾種類型:小題大作、大題小作、新題新/舊作、舊題新作。


一、 小題大作。題目範圍小小的,但卻要寫出六百字,這時,就需要一點「小題大作」的功夫了。如:題目為「換座位」,這是一個「小題目」,寫作經驗不夠的學生,往往覺得很難發揮,那麼,該如何「大作」呢?簡單來說,可以從5W1H來發揮,包括為什麼換座位、什麼是換座位、什麼時候換座位、和誰換座位、換到哪裡去/在什麼場合換座位、如何換座位; 將這些想清楚之後,範圍自然而然就擴大了; 如果嫌篇幅還是不夠的話,可以再往外擴充: 有沒有什麼小說和電影、電視劇有提到「座位」、「換座位」的(這一類可能不多,但可以將「教室」、「學校」的生活,做為題材的轉換)。由於題目只有「換座位」,當然可以再擴大為「換座位的驚喜」、「換座位的心情」、「換座位的甘苦談」…。

二、 大題小作:遇到「大題目」,通常是「純名詞」的時候,當下又認為題目範圍很廣時,便可以採「大題小作」的方式,如「全球暖化」、「營養午餐」、「教育改革」、「交通安全」、「生態保育之我見」,這些都是專有名詞,而在時事評論中,也經常看到專家學者對此「論述長篇大論」,但是中小學生的作文,往往因為時間、篇幅與能力的關係,並不容易寫出過多的「量」,因此,只能將「量」逐漸濃縮為「質」,這便是「大題小作」的精神所在。如「全球暖化」可以朝「如何遏止全球以化」、「全球暖化的後果」等方向著手; 「生態保育之我見」,也可以朝「如何做好生態保育」、「沒有做好生態保育之後果」。大題要大作當然也沒問題,只是如何從「大題」中,演繹出各個「條列式」的細項,就顯得非常關鍵。

三、 新題新/舊作:作文題目往往會反映當下的時代脈動,也因此不論在題目或體例上,隨時會有新的樣貌出現。在幾年前的全國語文競賽作文題目「二十年後的我」,當時算是「新題目」,但其實就是「假如我是三十歲」; 又如去年的大考-「漂流木的獨白」,其實就是「假如我是一根漂流木」。又如現今「奈米科技對社會的影響」,「奈米」是一個新興名詞,不太瞭解的話,可能需要引述舊有的科技概念,活用在現代的社會中,或者盡量避開「奈米」的解釋,而引述其可能的貢獻。新題新作需要有豐富的見識,隨時掌握新資訊,才能立下宏論,說服他人。

新的體例,指的是不同的作文題型,如給考生一幅春聯,要寫出橫批,加以解釋; 給考生一個廣告招牌,要寫出老闆經營本店的理念,並擬出一大特價的宣傳單; 給考生聆聽五種不同的聲音,再將這五種聲音串連成一篇文章,請學生到校園某定點觀察、到社區巡訪,以行動寫作的方式呈現文章。這些便是新題新作。

四、 舊題新作: 有許多「老套」的題目,就必須有「新的、有意義的創意」,才能讓閱卷老師有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。如「我的志願」、「我最敬愛的人」、「一本書的啟示」、「假如我是校長」、「如何做個好學生」,這些都是中小學作文中耳熟能詳的題目,相信 許多 老師也「改膩」了,因此,舊題目、簡單的題目如何寫得好,寫得別出心裁,確實非常不易。就好比演說比賽時,一位選手抽到的題目是「我最敬愛的人」,另一位是「茶與酒」,前者的題目容易發揮,後者不易,若前者沒有說出深度,反比後者來得吃虧。

審題,只是第一個步驟罷了,缺少這個步驟,就像沒有學會走路,卻急著要跑步一樣。切記,當你沒有想清楚就急著要下筆時,往往會前塗後改,左缺右漏,寫得整張作文紙「慘不忍睹」,因此,當你下筆前,不妨再推敲一下題目,在一旁擬出大綱與可能運用到的詞彙,才能下筆有如神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