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

從”增加國語文學習節數”談”師生的語文能力”

從”增加國語文學習節數”談”師生的語文能力”
報載國小學生由於語文能力普遍低落,所以台北市長擬增加國語文學習節數來提昇學習成效,此乃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之舉。在有限的課程規劃範圍與固定的節數中,一旦加進幾堂國語課,勢必排擠到其他科目的學習。台北市教育局所持的理由是:台北市的語文節數較亞洲鄰近國家為低,有失文化傳承與國家競爭力,故有增加節數的必要。
增加節數可行嗎?
其實,仔細思考,若僅是「增加節數」,這無疑是一道行政命令,也是最表面、最速成的解決作法,但卻有違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。我們應該檢討的是,在九貫推動下,鄉土語言已經在一年級實施,有些學校也早己在一年級開始安排英語課來強化學生的英語能力,而且教育部又宣布,自九五學年度起,全面推動「母語日」。如此一來,國語文當然無法被完全重視。從兒童心理認知的發展層次來看,在低年級語言發展階段,根本不適宜本國語文、英語、鄉士語言三者皆備,這考量到發聲部位的成熟與大腦神經之間的連結。教育當局宣稱要「國際化」,又要「士本化」,實施到最後,畫虎不成反類犬,學生的語文三種都學,三種都不通,此乃大憾。
芬蘭的經驗
台灣的學生學期上課總時數,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,早已多出很多; 以教育聞名全球的芬蘭,日前受OECD(經濟合作發展組織)的評比,不僅教育品質蟬聯第一,在語文、邏輯數學、家庭教育各方面,都名列前茅; 值得注意的是,芬蘭的孩子只有上半天課,下午的時間完全由家庭安排,也因此能由家人或教育機構設計、發展出一套「全方位」的多元智慧學習課程。台灣的社會結構及教育環境固然無法與芬蘭比美,也因此台灣應該針對大環境的不足對症下藥,而非提高授課時數。
媒體的誤解
台灣學生國語文程度真的如此低落嗎?筆者並不以為然。會造成許多家長、教師的誤解,其真正的原因是每次大考結束,總會有媒體刻意做大「作文不知所云」、「文不對題」、「火星文」、「錯別字」的新聞,筆者不否認這些真相確實存在,但從閱卷老師、補教老師、作家往往拿程度低的、底標的作文來當話題,不免有本末倒置的事實。
課本內容要融入生活
從教科書的內容安排、編寫,其質與量否恰當?是否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?讓學生願意學習?以內容安排為例,當端午節來臨時,課本進度是否能配合節慶的到來?是否能符合學童的學習經驗?沒有吃過或包過粽子的學生,老師或學校是否有能力並願意安排包粽子的課程,讓學生體驗?沒有看過龍舟比賽的學生,教師是否能安排一次龍舟體驗或是播放相關節目融入課程來實施?一個有實質內涵又創意活潑的教學,不單只是教科書的責任,亦考驗著教師的能力與熱忱。
資訊帶來的弊端
從社會環境來看,台灣確實走過貧窮與勞力的時代,隨著社會多元及科技的進展,每個人面臨的是瞬息萬變的世界,電腦早已成了必需品,也因此學生放學後有大半時間花費在電腦桌前。學生少動筆了,因為上課要繳交WORD資料,導致很多中國字寫不出來; 學生不太與人互動溝通了,因為在MSN、聊天室裡可以透過麥克風、視訊和朋友對談,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自然而然變差了; 學生也可以用表情符號和流行用語及不成文的句子和對方互傳訊息,導致學生的作文能力變差了; 學生喜歡看網路小說或部落格、交換日記,缺乏真正書籍的滋潤,學生的閱讀能力變差了…。怪誰呢?沒有誰是罪魁惡首,也沒有誰應該為這此現象負責,這是高度社會化所帶來的症候群,實有賴師長的注意與學生自身的警覺。
教師的語文能力及格嗎?
其實語文的能力不僅聚焦於學生,教育部也應針對教師檢測其語文能力,不諱言,國中小有許多教師的語文能力確實不及格,除了有些學生的姓名唸不出來,有些連作文的批閱、信函用語,和家長的溝通都都有困難; 在字體書寫方面,有些教師非但不會寫教部頒定的標準字,連字體的結構都抓不穩,如何要求學生的作業工整呢?在電腦普及的情況下,教師大量採用打字的方式交差文件,造成教師極有可能和學生一樣喪失”書寫”的能力; 再加上pop等藝術字的風行,最正統的標準字已便了一個樣,早已失去中國字的精髓。
在會議上,看到老師對於事件的表達經常因緊張過度,而支支吾吾、語無倫次; 乃在於教師邏輯思考、台風及口語訓練的能力不足,但我們卻經常罵學生連一篇課文都唸不好、錯字連篇。有沒有想過自己也是和學生如出一轍。隨著一字多音的唸法經常改變,教師卻沒有跟上時代的潮流。我相信,有些教師不見得知道怎麼唸”縧”、”燠”、”嫗”、牛”仔”褲、入場”券”(均為國語課本內生字),但是我們卻看著試卷上所附的標準答案,要學生寫出正確的音來,豈不荒謬嗎?
語文的矛盾
在語文教學上,充斥著太多的「矛盾」。這個矛盾包含了政策上的矛盾,從國語節數一星期有六到八節,縮至四到六節,現在又想走回頭路增加節數; 從基測不考作文變成作文加重計分; 也包含了教師不見得會、不見得做得好,但卻要求學生得做得完美 ;而這些不也是吾人及教育當局該去思考與面對的嗎?
各位教界官員們,別再誤下政策,愚弄孩子了; 語文的能力不是靠政策來提昇的。真正對孩子有幫助的,還是從自身的學習出發,老師站在輔助的立場,扮演灌溉者的角色,將教材當作穿引線的支援,如此一來,才能厚實台灣學童的語文能力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