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對閱讀教育的幾點建議
一、引進政府資源、社會資源與民間組織力量:近年來,政府已經落實許多與閱讀相關的計劃,如焦點三百、偏鄉閱讀寫作、愛的書庫等; 政府也預計將逐年編列預算,協助偏遠地方的圖書購置。這幾年來,也有大批的「教育替代役男來協助偏遠地方的閱讀活動,均有不錯的成效; 然而,政府的資源,大多集中在極都市與極偏遠的地方,對於「不山不市」的地區而言,卻常段到忽略,這是亟須改善的。
目前許多社教機構,鄉鎮市圖書館也紛紛開許多讀書會、辦理全國好書交換、送報到偏鄉地方、好書捐贈、大專生支援部落閱讀,或是辦理故事媽媽、閱讀種子推手的研習,也辦理不少與語文、閱讀相關的講座,這些都能促進學生或一般民眾對於閱讀的熱愛。
在民間組織方面,許多知名企業團體,報章雜誌,也都願意認養偏遠地方的學校,協助推動閱讀的溉動,不侸提昇了當地的人文水準,也彰顯了社會責任。
二、改進師生教與學的方式:現代的閱讀教學,絕非早期的傳統教法。教師在指導一篇文章的時候,不應再拘泥於文意、句讀,而是應擴及到文章的思考嶼想法; 語文也不應該只是侷限鄉「文字、文學」的範疇,而是應該提昇到「美學」的層次。前陣子的今古文之爭,筆者認為古文有其存在的必要性,不論其時代背景、含意、用字彔詞,都有其「美感價值」,白語文固然淺顯易懂,但若非有古文的深厚基硬,實難寫出一篇文情並茂的文章。
學生的學習態度,不應只停留在最現實的「升學」,然而這卻是考試領導教學最大的隱憂所在。閱讀有許多層面絕對是「升學」所考不出來的,但因為有升學的壓力,而扼殺了許多閱讀的可能性。許多學生的閱讀也是為了應付作業、學習單,這是一種被動、強迫式的閱讀,對於主動閱讀、獨立閱讀學習有所不同。筆者認為,在國小中低年級之前,應該是「學習閱讀」(學習如何閱讀),而高年級之後,則為「閱讀學習」(藉著閱讀來學習新知)
三、教材鬆綁、範文閱讀、延伸教材:在有限的語文時數當中,教師很牙有多餘的時間再去指導「課本以外」的閱讀課程,也是目前語文程度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,但是「課外閱讀」卻比「課內閱讀」來得重要。然而,教師能做的 就是將「課文」看成「不只是課文」,而是變成一篇有價值的「閱讀範文」,榕這篇閱讀範文,除了是「讀」的形式外,還可以擴及到「聽、說寫作」等面向,甚至將課文轉換成劇本來演、變成社會性的議題來探討、想像成一富畫、改寫成一首詩;…等,都是不錯的方式。
對於課本內容的不足,教師可以請學生再去蒐集相關的材料,作為延伸的閱讀,除了彌補教材的不足外,更能對本課有更深入的瞭解。
對於每年所舉辦的全國語文競賽,筆者認為,此競賽已包含了大部分的語文能力(說、讀、寫、作),唯獨缺乏「聽」的能力(聽話:聽到、聽懂、聽出弦外之音); 希望能夠透過許多專家學者的研擬,再衡量。
四、教師、家庭需要再教育:教育單位可多舉辦與閱讀、寫作相關的研習,培養種子教師,校園內亦可成立閱讀的成長工作坊、讀書會,讓教師有良好的閱讀環境,當教師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之後 容易帶領孩子一起進入閱讀的環境裡。
在家裡,父母親也應該陪同孩子一同書,而不是父母親不斷逼孩子唸,但自己卻在電視、電腦前享受。家庭要購置藏書(據統計,每個家庭/人一年買書的費用約 ),並擺設成一個適合閱讀的空間。
閱讀有大半部分是需要「自由意願」的,而「意願」的動力來自己習慣的斧成,建議父母親,孩子可以養成「晨讀「的習慣,晨間時間是個隱形、容易被忽略的,但是累積起來,卻是非常可觀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