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法教學--一學期的進度安排
由於POP、電腦字體的日益風行,導致我國的固有傳統文化-書法-越來越沒落。有志從事書法教學的教師,也感於學校課程進度的壓力,或是自身的書法知識不足、技法不張…等因素而作罷。筆者在此想提出個人在教學時及擔任書法社團教師時,對於書法課程的安排,希冀對於有志從事書法教學的老師,能有助益。
以一個學期十八週來論,我們姑且以十五週作為進度的安排。簡單區分的話,第一週的準備週,可以告訴小朋友書法的基本知識,像是書法家的故事、書體介紹、文房四寶…等; 第二~十週則安排基本筆劃的練習; 十一~十二週為筆法的復習; 十三週讓學生寫作品; 十四週帶孩子做書法的趣味變型; 十五週則為觀摩會。此課程進度的安排,僅做為參考,老師可依照課程及學校行事做彈性調整。
文房四寶:
一、筆:老師上課可以提毛筆的起源(伏羲氏的八卦、倉頡的書契、蒙恬…)、毛筆的種類(大中小楷、軟硬兼毫)、如何選好毛筆?(好筆四德:尖、齊、圓、健; )、毛筆的使用及保存等。
二、墨:墨的歷史(黃帝時代田傎發明。早期的墨是一種天然的墨土,本身無黏性,田傎把這種天然墨士加上膠漆,一直到魏晉時代才被煙墨取代; 一直到現在,講究時效,乃由化學原料作成)。墨條(介紹如何磨墨))。
三、硯: 可介紹其歷史(相傳於黃帝時代)、種類(各地所產的硯不盡相同,像彰化的螺溪硯,此外大陸亦有許多有名的硯)。亦可談談保存的方式。
四、紙:從最早的竹板、龜甲,一直到東漢蔡倫才製造出紙。老師上課也可介紹紙的種類(宣紙、棉紙、毛邊紙)。
書法家的故事:中國古代有名的書法家,不外乎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王羲之、柳公權、顏真卿、歐陽詢等。但是上課若是介紹他們的書帖,往往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; 如果可以講講他們的故事,應該可以增加不少趣味性。像是張旭(醉仙)常和李白、斐旻一起喝酒,當時被稱為”藝壇三絕”,往往一喝完酒,就開始瘋顛起來了,再加上他草書在書壇上的地位,因為有人說他的草書是”狂草”,而和後來的和尚懷素並稱「顛張狂素」。
書體介紹:可以從篆書、隸書、草書 行書、楷書切入,亦可加入甲骨文、金文、銅文等的介紹。篆書是沒有起筆與收筆的文字,略成長方形)、隸書(有波浪狀韻味,整體為扁平狀,有蠶頭燕尾之稱)、草書(因為是快寫,所以講求的是流暢的線條、筆意相連及墨色變化)、行書(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字體,有輕快活潑的感覺)、楷書(有明顯的起筆、行筆、收筆,是一種最端正的字體。)
基本筆法:永字八法當中的「側(點)、勒(短橫)、努(直豎)、趯(鉤)、策(挑)、掠(長撇)、啄(短撇)、磔(捺)」八種筆法,一直是學習書法的最基本筆法,若能將這些筆法練好,再加上結構、用筆的配合,相信一定能把書法字寫好。此外,尚有一些筆法,是”永”字所沒包含的,像浮鵝(豎橫鉤,如乙、也、儿)、點(大、中、小、直、斜點)、弧鉤(子、我、心)…等。
老師在上課時,可以利用下課時間,請學生在黑板上畫好大型的九宮格,或是自製可重覆使用的「九宮格板」,老師再將筆畫的外型劃上去,再以不同的粉筆把它塗滿。接著,老師再用不同粉筆,在塗色的地方,一邊畫骨架,一邊唸筆法,也一邊請學生跟著書空及唸筆法。例如:老師現在要教「一」這個字,老師先在用白色粉筆劃上一的外型,再用黃色的將”一”塗滿,再用紅色的粉筆,在黃色的地方畫上骨架,並唸著”提、壓、推、提、壓、收”這六字訣。唸字訣的目的是要讓學生能夠慢慢寫,並實際將這六個筆法寫出來,而不是筆掃一下就過去了。教完這個筆法之後,可以讓學生發表,有哪些字含有這個筆法(二、三、王、主),哪些字不含這個筆法的(人、八、川),若還有一些時間,可以再告訴學生字體的”結構”問題,像為什麼”二”的上橫短,下橫長?”上”的短橫為何要稍微向上,長橫為何要平的或稍微圓弧。而這些結構問題莫過於是要讓整個字看起來”平穩”罷了。
利用將近十二週左右的時間,差不多可以完成這些基本筆法。
作品:可依照學生的程度,給予寫國字於印有九宮格的毛邊紙; 若有學生程度較好,可以利用宣紙寫詩詞,基至可以參加比賽或是裱框起來做紀念!若有時間,教師可以教學生寫落款(歲在丙戌花月 林小華書於林園國小),或是教學生蓋印的知識(但篆刻牽涉到印石和刻刀及其他用具及技能問題,老師比較不適合利用課堂上來指導)。
趣味變型:書法除了最基本的作品之外,尚可以變化出許多花樣,像是書籤(可在園遊會義賣)、春聯(過年時可教學生寫春、滿、福、五字七字聯)、石頭、天燈、扇子…等。這些變化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於學書法的興趣。
觀摩會:這是學生最高興的時刻,因為別人的作品可以欣賞,也有書籤或是石頭的交換,也可以擺放茶點,邀請家長或是社區對書法有興趣的民眾一起來觀摩。學生本身也會因為自己的作品被展出來或是與作品拍照,會顯得很有信心。
以上這些為筆者的經驗,希望能與其他書法老師一同努力,推廣書法教學風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