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

我喜歡的電影

我喜歡的電影
--從林正盛導演的天馬茶房談語文教育
林正盛先生導演過的電影質量兼備,由於林導演是本土道地長大的孩子,作品中多半也與台灣本土的文化有關。正逢二二八剛過,筆者想淺談「天馬茶房」這部影片,來帶出現在語文教育的種種。
天馬茶房的背景是於日據時代,台灣人為了表現團結的精神,在茶房門口繪著英美國旗,以集體踐踏的方式表示對日皇的忠心。戰後,台灣人民心目中的祖國來臨,但卻因文化背景、語言的種種差異,讓台灣對「祖國」的期待頓實落空。
台灣與中國的問題,是學校中所避諱的政治問題; 學校不能談及政治,政治也不能進入校園; 也因此,學生對於台灣的問題常搖擺不定。前陣子余先中教授與杜正勝部長對於文學的互槓,也突顯出些許的意識型態問題。
語文教育與政治實在不能畫上等號,在強調本土話的同時,台灣文學或是台灣在地的文學創作固然日益重要,但不可否認,中國的詩詞曲、古典名著之所以能享譽國際,綿延不絕也勢必有它存在的價值。近年台灣要求「去中國化」,漠視文言文的教材,但其他國家卻是極力推展他國的語文教育; 芬蘭的閱讀教育更在OECD的評鑑之下,榮獲數一數二的表現,其圖書館的密度,亦為全世界最高的。
筆者曾經調查目前的高中國文教材裡文言文所佔的比例,幾乎佔了四分之三,比例算是高了,余教授再提出”文言比例提昇論”,意即要再提高比例。但是學生得應付其他課業,沒辦法在文言文中鑽研太久,更何況對文言有興趣的學生,自行會去搜尋; 從另一方面來說,文言文也可以與本土的文化相結合,例如歌仔戲是很鄉土的藝術,內容卻是文言文的對話與中國式的穿著。
如此一來,我們實不應將白話與文言區分的那麼清楚,畢竟語言到頭來,終究是一種使用的工具,既然是一種工具,就不該苛求其運用範圍,只需要求其運用方式。
林正盛導演的這部「天馬茶房」,讓我聯想到的,竟是目前風行的台灣與中國文學之論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