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

從閱讀的重要性談閱讀教學不興的原因

從閱讀的重要性談閱讀教學不興的原因
(一)閱讀--終身學習
閱讀,是一件很美好的事; 幼兒時期的閱讀,可以讓他安心地躺在父母的懷裡,促進親子關係,任由孩子的想像力無遠弗屆; 小學時的閱讀,可以讓他們知道,閱讀不僅限於學校課本,生活中還是充滿許多有趣的書籍; 中學時,可讓他們體會知識不是只有應付考試用的,而是由許多面所組成的結晶體; 大學的閱讀,讓學生進入知識殿堂,鑽研知識寶庫; 踏入社會的閱讀,讓人經驗到,打開一本書,即打開了視野;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,活到老學到老。
(二)課本內容是鷹架,課外讀物是養分
閱讀,不應該侷限在課本內容,那是一種套裝知識的編排,是一種方便讓所有學生迅速學習的教材。真正的閱讀,應該是無所不取、包羅萬象的; 尤其在國內的教育環境之下,一種有形的體制運作,一種無形的價值枷鎖,在在限制了學生潛力發展的未來性。
天底下的知識何其多,孩子無法用有限的時間去經驗所有的事物; 唯一的方法便是透過大量的閱讀,幫助孩子取得多方面的知識,從別人的經驗中換取自己的常識。尤其在這短短幾十年來,我們所知道的東西,已經超越過幾千年的知識,所以每個孩子更應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。
廣泛閱讀能使孩子的背景知識更為深厚,背景知識正是決定我們認知架構的重要因素,而認知架構更決定了我們資訊的吸取程度。當我們閱讀夠充分時,大腦的神經網路就愈密集,訊息的傳達就愈快速,也就愈能觸類旁通,舉一反三。「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」即在於我們有閱讀與思考能力。
(三)缺乏閱讀的推手
然而在今天的課室,我們給了孩子很多課外讀本,但卻礙於體制及師資養成的限制,無法讓學生在現有的資源中,發揮最大效益。從教育、社會、語言、大腦科學等領域來分析,吾人均不能否定閱讀的重要性; 但,在現在的社會及教育環境,均沒有一套完整的閱讀模式,或者說是閱讀指引。
由於九貫課程(現應改稱中小學課程一貫)的關係,語文領域時數大幅縮減,許多教師光是趕課內的進度,就有困難了,更遑論要挪出時間來指導閱讀。況且,在中小學的課程網要及各領域,均未具體說明「閱讀」的內涵,致使在邊緣化的「閱讀」究竟是一門學科?工具?抑或是徒增教師教學負擔?
(四)閱讀師資的培育及能力不足
現培育師資的教育大學,並未開設相關的閱讀課程,若是有開設的話,亦只是零星的二學分,更甚者,將閱讀指導放在通識課中,不強迫修習。就筆者所知,語文教育學系有開設讀書指導、兒童圖畫書導讀、讀書教學等,而一般教育實習的語文領域教學教法當中亦有閱讀示範教學; 但未來在班級帶班的教師,並不僅出身於語文教育學系。而就目前教育大學的錄取門檻日益降低,學生素質每況愈下,我們如何指望這一批的準教師帶領閱讀教學呢?報載大學生每天閱讀時數不到一小時,筆者日前有幸受教育局課督之邀,至大學與學生接觸,從學生口中得知,一小時確實太高估他們了!準老師已經沒有閱讀習慣,更沒有”腹有詩書氣自華”的風範,未來將如何使學生浸淫在一片書香世界呢?
(五)閱讀和作文相依並存
筆者改過班上學生的作文,無形中已經變成一種”猜謎”遊戲,從文中揣測學生要表達的意思。亦曾有一個學生翻了字典,很高興地找出不會寫的字,但因為沒有列出範例句,所以學生不知道這個詞的用法,孩子只有從閱讀中的文意脈絡去體會字義,也因此,閱讀和作文是緊緊相扣的。
根據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(OECD)的調查資料顯示,芬蘭在閱讀教育、均等普及教育的推動皆效益匪淺,而且不只一次獲獎,在教育的評比亦拿過第一名的佳績。期盼台灣的教育,也能投注經費在師資養成、圖書館的設立及閱讀習慣的培養,打造一個優質的閱讀環境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