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的M型社會
近來,報章雜誌紛紛報導「閱讀」的重要,也以國外的閱讀成效做為本國推行閱讀教學的借鏡。不可否認的,閱讀雖然不是正式課程裡的科目,但卻是間接影響到各科目的學習。
M型社會,指的是一個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,大到足以像「M」 字母的波峰與波谷。不僅只有社會結構的差異,這幾年來的學測考試、語文學習、城鄉差距,甚至是教室內學生的個別差異,都能用「M」型的結果來指稱。閱讀的M型社會,的確值得教師與學生、家長共同來關心; 否則,不僅在語文表現上不如他人外,往後的學習,更是舉步維艱。
(一) 閱讀的M型社會:茲就城鄉與年齡來論述。
(1) 城鄉的差異:
波峰與波谷分別指閱讀資源豐富與匱乏的情況。波峰的代表地方是都會地區與偏遠地區。波谷代表的是「不山不市」(即城鄉交界處)的地方。都會地區由於人口稠密、資訊流通發達,因此間接影響到閱讀的成效; 而偏遠地區,由於近年來受到教育當局與社會、企業界的關心,漸漸投入諸多購書經費,使得當地也開始扭轉不利的情勢。然而,處在中間地區,往往不如大城的經濟優勢,又缺乏偏鄉的資源挹注,因此閱讀資源明顯少很多。
(2) 學歷的差異:
若將學歷區分為12歲以前(國小前)、13~18歲(中學)、19~22(大專)、23以上(研究所以上)四階段。根據統計,閱讀課外書的比例由低至高分別為中學、大專、國小、研究所。若將比例畫成折線圖,就能得到一個「M」 型圖。就其原因,中學生因為有升學壓力,選擇的書籍大多以「課內書」為主; 大專生因為打工、生活自由,閱讀的時間明顯被壓縮; 國小因為較無壓力,大多數的教師也會鼓勵孩子閱讀、上圖書館,因此成效不錯; 至於研究所,由於研究需要,不得不鑽研更多的學術專書,廣泛閱讀。
(二)課本內容是鷹架,課外讀物是養分
看到M型的閱讀情形,不免讓許多人憂心忡忡。今天的閱讀
教育,應該告訴孩子,閱讀不應該侷限在課本內容,課本的知識,是一種套裝、方便取用的編排,是一種讓所有學生迅速學習,也迅速符合考試的教材。真正的閱讀,應該是無所不取、包羅萬象的; 尤其在國內的教育環境之下,一種有形的體制運作,一種無形的價值枷鎖,在在限制了學生潛力發展的未來性。
我們都知道,學海無涯,知識是浩瀚無窮的。每一個人,都無法用有限的時間去經驗所有的事物; 唯一的方法便是透過大量的閱讀,從別人的經驗中換取自己的常識; 透過不斷的學習、汲取、內化、模仿、發展自我的方式,幫助孩子建構更多元、更有系統的知識。尤其在這短短幾十年來,我們所知道的東西,已經超越過幾千年的知識,所以每個孩子更應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。
洪蘭教授長期深入偏鄉地區,帶領師生共同進行閱讀活動; 洪蘭教授更經常將大腦科學的知識,結合語文的範疇,發展出一套適合孩子學習的閱讀教育。曾在洪教授的一場演講中,聽到她說:廣泛閱讀能使孩子的背景知識更為深厚,背景知識正是決定我們認知架構的重要因素,而認知架構更決定了我們資訊的吸取程度。當我們閱讀夠充分時,大腦的神經網路就愈密集,訊息的傳達就愈快速,也就愈能觸類旁通,舉一反三。「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」即在於我們有閱讀與思考能力。
(三)缺乏閱讀的推手
僅管今天的社會機構不斷地注入一股閱讀的活水,也編列大量
購書預算,更結合許多閱讀專長的教育替代役男,但是回到真實的教育現場,我們才發現,那些豐富的資源,其實都是「外在」的推手; 在今天的課室,我們雖然給了孩子很多課外讀本,但卻礙於體制及師資養成的限制,無法讓學生在現有的資源中,發揮最大效益,亦即缺乏「內在」的操縱者。從教育、社會、語言、大腦科學等領域來分析,我們都不能否定閱讀的重要性; 但,在現在的社會及教育環境,均沒有一套完整的閱讀模式,或者說是閱讀指引。
由於九年一貫課程(現應改稱中小學課程一貫)的關係,語文領域時數大幅縮減,許多教師光是趕課內的進度,就有困難了,更遑論要挪出時間來指導閱讀。況且,在中小學的課程綱要及各領域,均未具體說明「閱讀」的內涵,致使在邊緣化的「閱讀」究竟是一門學科?工具?抑或是徒增教師教學負擔?
最近台北縣教育局提出,自九十六學年度起,國小原本每
六節的語文課,將增為八節,重點項目聚焦在閱讀與寫作。看到這樣的消息,令筆者振奮不已,語文/閱讀的重要性總算被顧及了。
(四)閱讀師資的培育及能力不足
目前培育師資的教育大學,並未開設相關的閱讀課程,
若有開設的話,亦只是零星的二學分,更甚者,將閱讀指導放在通識課中,不強迫修習。就筆者所知,相關的語文教育學系有開設讀書指導、兒童圖畫書導讀、讀書教學等,而一般教育實習的語文領域教學教法當中亦有閱讀示範教學; 但未來在班級帶班的教師,並不僅出身於語文教育學系。而就目前教育大學的錄取門檻日益降低,學生素質每況愈下,我們如何指望這一批的準教師帶領閱讀教學呢?除此之外,有些教育大學,已將 「語文教育」系改稱為「中文/華語文/文學創作…」等系,已名符其實地將「教育」置之於外。前陣子,更有報紙刊載大學生每天閱讀時數不到一小時,每週總計不超過二.五小時,買書的冊數與費用更是少得可憐!準老師已經沒有閱讀習慣,更沒有”腹有詩書氣自華”的風範,未來將如何使學生浸淫在一片書香世界呢?
(五)閱讀和作文相依並存
筆者改過班上學生的作文,無形中已經變成一種”猜謎”遊戲,從文中揣測學生要表達的意思。亦曾有一個學生翻了字典,很高興地找出不會寫的字,但因為沒有列出範例句,所以學生不知道這個詞的用法,孩子只有從閱讀中的文意脈絡去體會字義,也因此,閱讀和作文是緊緊相扣的。
(六)國外的閱讀實例
根據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(OECD)的調查資料顯示,北歐在閱讀教育、均等普及教育的推動皆效益匪淺,當地的居民,隨時都在閱讀,隨身都會攜帶一本筆記本,把所思所感記錄下來。在瑞典,除了課堂上的教育,民間也常舉辦豐富的閱讀活動,例如作家與出版社的活動就特別盛行; 在朗讀方面,不但老師、作家會朗讀作品,圖書館也借得到文學名著的朗讀CD,在一般的家庭中,朗讀圖書給孩子聽,已成為每週或每天的例行活動,讓孩子從小就感受讀書的樂趣。
從十九世紀以來,因為政府想要改善瑞典人民的識字率,因而開始在各社區、村里組織讀書會,討論任何議題; 而且幾乎有六七成的人,願意參與讀書會,發表心得。不僅瑞典而已,前陣子因為教育優質而揚名國際的芬蘭,更有完善的閱讀教育與家庭教育,在教育各指標的評鑑之下,不只一次獲獎,更好幾年蟬聯第一名的佳績。
期盼台灣的教育,也能投注經費在師資養成、圖書館的設立及閱讀習慣的培養,打造一個優質的閱讀環境。
(七)閱讀--終身學習
閱讀,是一件很美好的事; 幼兒時期的閱讀,可以讓他安心躺
在父母的懷裡,促進親子關係,任由孩子的想像力無遠弗屆; 小學時的閱讀,可以讓他們知道,閱讀不僅限於學校課本,生活中還是充滿許多有趣的書籍; 中學時,可讓他們體會知識不是只有應付考試用的,而是由許多面所組成的結晶體; 大學的閱讀,讓學生進入知識殿堂,鑽研知識寶庫; 踏入社會的閱讀,讓人經驗到,打開一本書,即打開了視野;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,活到老學到老。
今天閱讀教育的任務,並不是要讓每個人都飽讀詩書,充滿書卷味; 而是透過閱讀的教育,讓每個人不排斥閱讀,進而提昇我們的素養。閱讀的M型社會是一個充滿未知數的陷阱,如果我們都願意多靜下心來看一本書,政府也願意多推動相關的閱讀活動,相信一定能慢慢消弭M型所帶來的危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