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改善「錯別字」?
每次在批閱學生的考卷、作業簿、聯絡簿中,發現最常犯的就是「錯別字」,這也是國小至中學,乃至身為大人的我們,都容易有的毛病。以一篇極佳的作文而言,都難免能挑出一些錯別字,更何況是一般學生及非語文科的作業了。
每一個人對於事物的瞭解,都會先從「概略的輪廓」認識起,其次再「詳看細節」; 學生在認識國字時,也是先看出國字的「樣子」(是長?是扁?筆劃多?筆劃少?合體?獨體字?…),接著再細看字的結構。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寫字時,有時筆順不對,但是最後也能拼出字的「形狀」; 或是有時多一點、少一橫,但是整體的「樣子」卻蠻像的; 這都是因為孩子認字時,多看整體,而少看細部,也因此,常會有錯字產生。至於別字的產生,是由於孩子經歷過許多的字詞,因此容易搞混而誤用。
如果仔細研究學生所誤寫的字,大概可分成「錯字」與「別字」:
一、 錯字:即是「寫錯」,中國字裡完全沒有這個字。(陳弘昌,88)
(一) 增筆:如「次」寫成「水」部; 「紙」的「氏」寫成「氐」。
(二) 減筆:如「哭」的「犬」寫成「大」; 「隆」字「生」上有一橫忘記寫。
(三) 移位:如「頒」的「分」與「貝」左右相反; 「志」字的「士」與「心」上下相反。
(四) 變形:如「爬」字的「爪」寫成「瓜」; 「送」字的「辶」寫成「廴」。
二、 別字: 字沒有寫錯,但是字用錯地方。
(一) 音別字:如「已」經; 「以」前; 「由」於; 「尤」其; 磨「鍊」; 訓「練」…等。
(二) 形別字:形狀相近但是音義均不同,如綠「島」寫成綠「鳥」; 天氣「熱」寫成天氣「熟」。
(三) 歧義字:音形均相近,但是字義不同:如羨「慕」寫成羨「募」; 「根」本寫成「跟」本。
另外常有「詞序別字」,這通常是寫太快或粗心所造成的,如「正當」寫成「當正」; 「光碟」寫成「碟光」。有些是詞語確實存在,但是卻誤用,如「喜歡、歡喜」; 「蜜蜂、蜂蜜」。
要如何改善錯別字的情形呢?建議可由以下幾種方式著手:
(一) 書空:高年級以上的學生幾乎已經沒有書空的習慣了。書空的好處是可以讓學生跟著老師把正確的筆劃寫一遍,有些一筆一劃是唸該字的筆劃數,有些則是唸該筆劃的名稱(橫、豎、鉤…); 有些老師會用彩色粉筆在字卡上標明易錯的部分。生字範本雖然也有介紹筆順,但由於孩子看到範本,就急於把生字完成,故範本上的筆順,其效益有限。
(二) 猜字謎:可請小朋友先動動腦想「謎題」,如「哭」字,孩子可能會聯想到「一隻狗有兩張嘴巴」,孩子想到「狗」時會聯想到「犬」,不會想成「大」。如果孩子想成「兩個大嘴巴」時,就要告訴他再把「哭」這個字看清楚一點。猜字謎是很有趣的教學方式,不但可減少錯字,也能增進孩子的想像力。
(三) 數筆劃:老師可列舉幾個較易寫錯的字,讓孩子在心裡默數筆劃,如「拜」字應該為九劃,如果有小朋友說成8劃,老師應該可以判斷是小朋友將右邊的橫劃算成三劃。
(四) 字的故事:象形、指事、會意字都可以追溯古字的形狀。如教「看」字時,告訴孩子「手放在眼睛上」就是「看」的意思,孩子就知道「看」字上面的「手」不能寫成「千」。寫「爬」時,「爪」不寫成「瓜」,可告訴孩子,因為「瓜」是圓的,所以只會滾不能爬。
(五) 字音字形:老師針對某一字,補充常用、易錯的字音字形。如「端」、「喘」、「湍」; 「復」、「複」、「覆」; 「緣」、「綠」等。要減少別字的情形,主要仍是要從大量閱讀中去分辨字詞的用法,只要多接觸到語詞,自然而然就能在腦海中留下該詞語的印象,也較不易誤用了。
一般而言,低年級的孩子,由於認識的字不多,所以較常出現「錯字」; 反倒是高年級的孩子,由於認識的字過多,容易混淆,故常出現「別字」。
老師在寫板書或是給孩子評語時,也應力求端正,筆劃應清楚可辨,切勿潦草。中低年級的孩子不易辨別「連筆」,所以行書或是行楷會讓他們看得較吃力。老師也應盡量寫「標準字」,該寫「橫」劃就不用「撇」劃,撇不穿捺,一字不兩捺…等,又如「艸」不寫成「丱」,「匚」不寫成「匸」,「攵」不寫成「夊」…。可參考教育部所編印的「國字標準字體楷書母稿」。在目前的全國語文競賽中,「字音字形」與「寫字」競賽項目仍是要求「標準字」。
學生遇到不會寫的字時,也不急著告訴他該怎麼寫,應該讓孩子準備一本字典,遇到不會的字隨時查隨時修正。以往常請孩子把錯的字再重新書寫好幾遍,近來也有研究指出「反覆書寫」、「機械式的訓練」無助於增強對字的記憶力; 筆者認為,與其讓他一次寫十遍,倒不如請他一次寫五遍,連續寫二、三次; 畢竟長時間的演練效益,會高於短時間的密集效益; 當然,也應視學生的學習狀況來斟酌。
綜觀目前的作文批改方式,「用字與標點符號」約佔10%,若是「錯別字」的部分能稍加留意,不是可以保住一些分數嗎?而且,寫字是一輩子會用到的,字寫得正確、美觀,不但贏得他人的讚賞,也能為自己各方面加分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