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要背課文?
為什麼要背課文?這是許多學生的疑惑,也是覺得壓力最大的時候。目前在國小,大多是背詩歌、佳句; 國中背的是經典作品; 高中則是每一課文言文都必須背誦。背課文有何助益?能夠提昇國語文能力嗎?該如何背?如何測驗?效果如何?
在筆者任教的班級中,以往是要背「某一段落」,漸漸地,學生慢慢掌握到背誦的訣竅之後,其實要背課文的確不難; 也因此,在我的班上,是每一篇都要背的。
一、為什麼要背課文?
(一) 反覆朗誦,熟悉語感:今天大力推行閱讀政策,除了吸收多元的知識、培養閱讀能力,最重要的莫過於「熟悉語感」了。「語感」就是對於語句的敏感度,閱讀久了,自然可以挑出句中的「語病」。背課文,就是要「培養語感」,讓孩子可以反覆記誦一個句子,建立語感的資料庫,久了就如同「記錄在基因」上,不會忘記。
(二) 提煉佳句,活用句型:部分課文雖然是經過增刪的作家名文,但其中仍保有原創與可讀的韻味; 尤其對小學生而言,此類的用字遣詞、句式、大意、主旨當已傳達無礙。每一篇課文,只要經過咀嚼,一定可以「嚼」出箇中滋味,提煉出佳句。筆者認為,佳句應該背,不論在寫作或是演說的場合,適時引用幾句名言錦句,勢必可以收到畫龍點睛之效。佳句除了背誦之外,還要有「活用」的能力,如原句:「閱讀可以開啟智慧之門,進入美麗的書香世界」,應可以有能力活用為「電腦/交友/休閒活動可以開啟智慧之門,進入美麗的資訊/人際/樂活世界」。能夠舉一反三,也是背誦課文的用意之一。
(三) 精讀橋樑,寫作法寶:許多家長常有疑問: 為什麼他的孩子看了非常多的課外書,可是卻「寫不出」好作文? 原因即在於:閱讀只是「讀大意」、「看到什麼」,可是卻沒有仔細學到作者如何「用字遣詞」及「寫作技巧」,當然,若要拿筆一句一句畫下好句子,也勢必會造成閱讀上的障礙,讓情節大打折扣。補救的方式就是好好地精讀一篇短文,試著找出優美詞句、關連詞、標點符號。尤其閱讀速度快的人,大概會忽略這些細節,但這些都是寫作的必備法寶,因此,要全部兼顧,唯有從「背誦課文」開始紮根。
(四) 考試方向,扼殺精讀:以目前國小常見的考試方式,只要熟讀生字、注音、部首、語詞、造句、照樣寫短語等就可以考高分了; 一來,對於內容深究,在坊間的參考書及考卷所出現的題型並不多; 二來這些題目不容易出; 也因此,培養出一群「不用精讀、背誦」也可以考高分的學生,無形中也失去了欣賞課文的用意了。而在這樣的風氣之下,學童當然更不可能背課文,因為背課文是「累積實力」,不容易在「考試」中「馬上見效」。
二、背誦課文訣竅:
(一) 錄音:將課文錄進錄音機裡,利用零碎時間聆聽,自然而然地就能記住一部分了,其餘的就得花工夫再去「精讀、精背」了。
(二) 自我提示:背課文最怕的就是「下一句」不知該如何接。筆者習慣採「句尾句頭法」:「開啟智慧之門,進入美麗的書香世界」=>「門、進」=>「門禁」,如此一來,就可以在腦海中「自我提示」了。
(三) 圖像記憶:有些詩歌,彷彿可以畫成一幅畫。由畫中去記誦,必能抓住大原則,再加點工夫,必能有條不紊,井然有序地背誦下來。
三、測驗方式:
(一) 全課默背:這是一種難度最高的。
(二) 段落默背:難度僅次於全課。
(三) 默寫:除了會背之外,還必須要會寫出正確的國字、注音。通常若開頭寫不出來,往往會導致全課「零零落落」,因此筆者嘗試一種「填充式」默寫,亦即將課文變成全文字的word檔案,再將重要的語詞改成填充題,如此既能給孩子字句間的提示,也能藉由精熟、默背填出適當詞語; 筆者認為,這比純粹考「聽寫圈詞」更有深度!如:書可以帶我( )四海; 帶我們識許多( ); 還可以帶我們經歷各種( )。
四、效果:
筆者因為在班級有定時訓練演說,發現許多學生原本的演說內容空泛,但是自從背了一些佳句及課文之後,不但能適時運用,且能「活用」,代表課文的語句可以表現於「說」的項目上。此外,學生的作文、表達能力也明顯進步許多,從原先常出現的「口語式作文」,也逐漸修正為「書面式作文」。
五、教學建議:
(一) 可以將一課課文,切割成幾部分,每天背誦,養成背書的習慣。
(二) 每天利用零碎時間,請全班一起唸課文,或是反覆播放課文朗誦CD。如課堂最後五分鐘,再借用下課的二、三分鐘。藉由「聆聽」與「全班的進度」大可增進學童的背誦能力。
(三) 給予些微的提示。學童可能會以「自己的意思」表達「課文的意思」,亦即「換句話說」,但必須告訴學生:如果用自己的意思,只停留在自己的程度而已,無法躍升等級。必須告訴學生,作家為何選用這個詞?怎樣才是一個通順的句子?讓學生慢慢熟悉有質感的語句。
六、結語:
背課文,看似一件很「艱鉅」的工程,也是學生「聞之色變」的作業;但是只要一步一步慢慢來,多聽、多唸,反覆記誦,給予層層的提示,再慢慢放掉提示,抽絲剝繭,等到熟悉語感之後,相信就可以很順利地背完一課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