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語師資的培育及能力不足
拜讀昨日母語教學的二篇文章,個人想推出一些淺見,就教於先進。筆者認為應該是師資不足及教材混亂所造成的因素。
現培育師資的教育大學,開設相關的母語課程極少,若是有開設的話,亦只是零星的二學分,更甚者,將母語課程放在通識課中,不強迫修習。就筆者所知,語文教育學系有開設語音學、漢語拼音、母語教學等,而一般教育實習的語文領域教學教法當中亦有鄉土課(閩南語、客語、原住民語); 但未來在班級帶班的教師,並不僅出身於語文教育學系。而就目前教育大學的錄取門檻日益降低,學生素質每況愈下,我們如何指望這一批的準教師帶領教學呢?而通過母語檢定的教師,經驗多不足,很難從學生個別差異及紛雜的母語教材,找出教與學的平衡點。
目前的鄉土語教材至少有四家教科書商出版,個縣市、各校也有不少個編教材,不過目前閩南語拼音系統還沒有確定,造成教材紊亂; 教材中使用很多古漢字,還有通用、羅馬、托羅巴等不同拼音,雖然敘述同一個個字,民編版教材卻有不同文字與拼音符號,原本會說台語的家長反而不會教台語,學生更不可能看得懂這些鮮少使用的拼音,更何況出現許多罕見字,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符號,連有些班上導師在教學時,都覺得困難重重,更遑論學生了; 其實,既然教育部的目的是要”推廣”鄉土語言,應該是要簡化教材中使用的文字,或是將文字依程度學習、去除,真正融入「談話」當中,也許實施效果更好。
教育部當局承諾將編訂部編本台語教材,但不會禁止民編版教材的發行,同時也將訂定各年級學習鄉土語言的基本標準。但目前由於「教會羅馬拼音系統」和「通用拼音系統」的爭執尚未化解,所以未來重新編訂的部編本教材的用詞可能都是「漢字」,拼音字母的用詞還要再研發; 筆者希望,未來,客家語及原住民語的教材,也能夠符合拼音原則,以淺顯易懂融入當地的特色文化來編製。
此外,鄉土語有邊緣化的危機,國小每週一節課,國中選修,到了高中職之後就中斷了。其實,母語本來就是用在溝通上,文字真的不那麼重要,為了追求文字上的拼音法,而喪失了最傳統的母語發音,反而捨本逐末。九十五學年起即將在國中小推行「台灣母語日」,希冀教育當局能提供更好的一套母語教學方法,以利校園推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