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麼「玩」一首詩 ? 林彥佑/高雄縣林園國小教師
在中國文學類型中,詩歌與散文、小說、戲劇並列為四大家,可見在我國的文壇上,詩絕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; 論語提及:「詩可以興,可以觀,可以群,可以怨」,由此可知,詩具備有看透人性、貫串思考、書寫社會的功能; 簡而言之,詩是一種有深度,又可調劑身心、發人深省的文類。
從體例來說,詩可以粗分為古體詩(詩經、楚辭、五七言古詩)與近體詩(絕句、律詩)及現代詩。在此,僅以兒童現代詩為討論,避免陷入龐大繁雜的範疇。
熟悉國小教材的老師,大概都會發現:「各冊的第一課都是詩」,這就有些有趣了; 有人說新詩比較有興味,所以放在第一課; 有人說,詩比較好教,所以給開學忙碌的老師一個喘息的時間; 有人說這是教科書長久以來的編排方式,也沒有特別原因。的確,種種原因都可列入考慮,重要的是,如何把課本裡的詩「玩」出味道來,才是有趣的。
一、朗誦詩:一首詩通常分為好幾個小節,每一小節可以輪流朗誦,分成男女、單雙號、組、排均可;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,總是全班一起大聲朗誦詩,讀法和一般的課文沒有兩樣; 對於詩,應該可以有更多的詮釋方式; 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可以感受到詩可以像音樂般的具有輪唱/齊唱/獨唱。在朗誦時,可先在字句旁標上語調、音量、語氣,避免從頭到尾都是單一枯躁的現象。朗誦詩時,有時可以不侷限於字句,可以適時針對詩的內容,酌以增加旁白、聲音(動物聲、歡笑聲)。朗誦詩,也是考驗彼此的默契,最好可以事先模擬一遍再上台,以確定詩的流暢性。詩句之美在於韻律、節奏的連貫與流暢,可以一氣呵成; 若是朗誦時有斷續的現象,或是忘記誰該接哪個地方,都會將整體的效果大打折扣。
二、演詩:小說可以改寫成劇本展現在舞台上,散文可以變成小說的方式形成對話,詩當然也可以透過「演」的方式表現出來。在南一版五上第一課「春天的陽明山」,可以請學生蒐集陽明山相關的資料,加入詩句中,或是畫陽明山的種種做為演詩的背景,或是製作杜鵑花、鷓鴣鳥、花鐘等道具,主要的目的就是讓教室充滿陽明山的味道; 甚至可以將場景移到戶外,也可以增添演詩的效果。
在演詩時,人物當然必須鮮活地在舞台呈現,但範圍不必侷限於講台,可以是走廊、走道、學習角、樓梯、座位; 可以是走動的、站立的、坐下的、躺下的。演詩時,可以要求學生背下詩,或是將詩句以更生活化的語言呈現,避免拿著課本照本宣科,以免與情境格格不入。演詩前可以請各組先寫出劇本或是概略內容; 演出時,各組當做評審,給予回饋; 各組演出時間以三到五分鐘為原則。演詩時,強調肢體動覺,並非單純的「朗誦」,而是可以「動靜自如」、「活靈活現」地表演出來。
三、唱詩:「『唱』詩」顧名思義需要以「唱」的方式來呈現,可以是配合音樂、樂器或人聲,重點在於能將詩句賦予音樂性。音樂可以取材自旋律簡單的兒歌,如小毛驢、虹彩妹妹等,或是自行編譜,在字句旁標註音名; 詩句也可以針對音樂拍子的需要,增刪字數。唱詩最優雅的方式,就是配合旋律柔和的音樂; 最熱鬧的方式就是採取不同的樂器,如以木魚當作鷓鴣鳥叫、響板當作青蛙、鈴鼓當作花鐘的聲響,或是敲擊桌面、拉椅子、磨擦書本的聲音都可以入樂。唱詩的表現方式極其多元,考驗學生的音樂能力與說唱能力。
四、改寫詩:國小的現代詩中,大多是排列整齊、形式工整、各小節有對仗味道的,因此很適合讓學生練習照樣造句/照樣寫短語。改寫詩有許多不同的方式,有的是將其中一小節完全略去,請學生重新填上新的一節; 有的是採填空方式,請學生填寫; 有的是將第一人稱的詩改寫成以第二、三人稱的方式來寫; 有的是看圖寫詩; 有的則將詩擴寫、縮寫。其實,改寫詩的方式很多種,可以針對不同風格的詩,予以嘗試。
五、創作詩:創作詩對部分學生來說可能是較有挑戰性的。在低年級時,只要讓學生知道詩是分行、齊頭的概念,能夠以正確的形式表達即可; 中年級,盡量讓學生採一節一節創作,每一節的結構也盡量相同,並且知道每一節所描述的主題是互有關係,且都是在主題目下分支組成的; 高年級,希望可以讓學生有一些聯想、譬喻,或是可以有跳躍思維的表現,其中聯想和譬喻需靠平常的大量練習,跳躍思維則屬更高層次的寫作方式,可以到中學再學習。
創作詩可以是集體創作,也可以個別創作。集體創作可以是每個成員接一句,姑且不論前後句是否可以連貫,(當然在國小階段,仍力求前後銜接順暢,邏輯正確; 但詩有時就是一種難以理解的諧擬、拼貼、朦朧、欲言又止的美感)。集體創作也可以是組員集思廣義,共同想出一句,再寫一句。集體創作的優點即是可以透過每位組員不同的生活經驗與寫作技巧,相互切磋,培養情感,在詩句中表現出來; 集體創作也可以選擇每一位成員所創作的詩當中的一、二句,再整合而成一首詩。個別創作則有賴於個人的詩寫能力。
學生創作作品賞析:
春天真好(徐崇瑋)
春天真好/因為可以和各式各樣的蝴蝶玩耍/
春天真好/因為可以和花草樹木一起成長/
春天真好/因為春天帶給我無限的樂趣/
七夕的星空(洪雅潔)
情人的故事,
美麗的傳說;
每年七月七,
喜鵲搭成橋;
牛郎織女星,
銀河來相會;
訴說離別情,
淚流成雨滴。
結語
其實,詩並不是一定要默背、默寫,有時候換個有趣的方式,不帶給學生負擔,藉由各種型態的表現,也可以感受到詩的美感; 或許,多接觸詩、多創作詩,在班級裡也可以培養一個小小的詩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